徐州慈善事业概况
(2012年1月)
自2006年底徐州市慈善总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以来,徐州市慈善事业展现出复苏中兴的生动局面,走上了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一、大力弘扬慈善精神
首先从高扬慈善理念旗帜、弘扬慈善精神入手,解决上下高度重视、全民踊跃参与的问题,激活蕴含民间的慈善动力,加快徐州慈善事业的发展。
1、突出主流媒体的导向性作用。总会十分重视与新闻媒体的合作,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组织以“三个不让” (“不让一个孩子掉队”、“不让一个贫困学子进不了校园”、“不让一个棚户迁居特困户买不起住房”)为主要内容的系列宣传报道。先后在《徐州日报》、徐州电视台、徐州广播电台均开设了慈善专栏或专题节目,与《徐州日报》合办的“爱心徐州”专栏每月一期,与徐州电视台联办的“爱心徐州”节目每周一档(5分钟),与徐州广播电台合办的“爱心徐州”栏目每天一播。特别是从2011年起,与徐州电视台联合开展的“周行一善”节目,在社会上反响较大。
2、放大主题晚会的轰动性效应。从2007年开始,每年春节前夕都由市委、市政府主办一台慈善主题晚会(或晚宴),2007年为“让我们与爱同行”,2008年是“爱的翅膀”,2009年为“大爱无眠(慈善晚宴)”,2010年是“不让一个孩子掉队”,2011年举办了主题为“爱满彭城”的第四届慈善晚会,今年1月8日,又举办了主题为“慈善之光曜彭城”的第五届慈善晚会。每次晚会都由徐州电视台三套节目和各网站全程直播,在社会上产生强烈反响。
3、抓好慈善网站的经常性宣传。2007年初创办了“徐州慈善网”,为宣传慈善理念、传播慈善信息发挥了较好的作用。该网站开设了慈善新闻、慈善救助、慈善义工、捐赠榜录、法规园地、说慈论善、慈善人物等10个栏目,同时在网站开通了网上捐赠和网上求助。现在打开徐州慈善网,基本做到慈善信息提供即时,在线捐赠快捷方便,在线救助反应快速,社会影响传播广泛。
二、不断增强慈善实力
2006年底,市慈善总会换届之始,总会就定下了“从2007年起,三年内募款过亿元”的工作目标,后来又分别提出用四年、五年的时间实现善款存量和救助支出过亿的目标。5年来的实际运作结果,均已提前完成。
1、两年半进账善款过亿。为实现这一目标,市慈善总会特别注意在拓宽募集渠道上下功夫,认真探索建立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善款募集机制。一是紧紧依靠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行政推力,二是重视发掘理事单位和个人的捐赠潜力,三是充分发挥专、兼职劝募人员的劝募能力,四是运用好的救助品牌激发爱心人士的捐赠热情,吸引更多的慈善捐赠。从2007年1月至2009年6月,两年半时间市慈善总会实际进账现款1.0245亿元(不含抗震救灾捐赠2951万元);截至2011年年底,总会累计进账现款2.4亿元。
2、三年半善款存量过亿。为实现这个目标,总会采取三项措施:一是在确保完成当年救助任务的前提下,将捐赠余款转为慈善基金积累;二是做好资金增值保值工作,在市土地储备金累计存款9000万元,仅此一项每年可得利息756万元;三是成立慈善基金会,使慈善资金在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内运行,确保资金运作有章可循,规范有序,保值增值。从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底,总会善款结存量已达1.3亿元。
3、四年半救助善款过亿。2007年,总会投入善款786.86万元,实施救助项目10个;2008年,投入救助善款突破1000万元,救助项目增加到19个;2009年,救助支出增加到1700.2万元,实施救助项目17个;2010年投入善款1987.68万元,实施救助项目16个;2011年救助支出达2042.6万元,实施救助项目16个。5年来,包括向汶川、玉树地震灾区捐款3751万元在内,总会累计投入善款1.12亿元,提前实现救助善款过亿元的目标。
三、着力打造救助品牌
5年来,总会紧紧围绕“三个不让”,精心组织实施了一系列救助项目,其中3个项目在省内外产生一定影响,成为我市慈善事业叫得出、打得响的品牌项目。
1、“关爱残儿”项目获“中华慈善突出贡献(项目)奖”。总会自2007年起,在全市开展了“关爱残儿·助你成长”大型慈善系列活动,累计投入善款1177万元,实施了“情暖孤残”、“健脑助行”、“聆聪语训”、“特才培育”、 “重病救助”、“心蕊配套”和“康复基地建设”等项工程,受助残疾儿童4200多人。该项目的行动口号是:“爱心手拉手,帮助具备康复条件的残疾儿童,从轮椅上站立起来,从病床上站立起来,在社会上站立起来。”经过几年不懈的努力,使受助残疾儿童的身躯得到康复,残缺的心灵得到抚慰,艰苦的学习、生活条件得到改善。2009年7月16日,该项目荣获“中华慈善突出贡献奖(项目)奖”。
2、“爱心助孤”项目被评为江苏慈善“最具影响力慈善项目。”“爱心助孤”是总会根据主要领导要求,重点实施的慈善救助项目之一,其目标是使全市未成年孤儿和“视同孤儿”(一般指父母一方死亡,另一方出走无音讯或远嫁他乡的未成年人)得到经济资助和亲情关怀。该项目自2009年6月启动以来,总会和各县(市)区慈善会精心组织,各级党政机关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大力支持,到2010年5月底,全市1170名孤儿、3112名“视同孤儿”共4282名符合资助条件的对象全部得到爱心资助,使他们在原享受农村“小五保”或“城乡低保”待遇的基础上,又多了一道生活保障线。“结对助孤”活动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六一”前后,包括新华社、中新社、光明日报、人民政协报、中国社会报、新华日报等在内的境内外60多家媒体予以报道。
3、“慈济迁居”项目获徐州“振兴老工业基地创新创意奖”。作为老工业基地的徐州,有着较为繁重的城市棚户区改造任务。2010年初,总会主要领导提出了实施棚户迁居助困项目的创意。该项目是针对棚户区改造中没有购房能力的低保、特困户开展慈善救助的一项具有创新意义的救助活动。为确保“棚户迁居助困”项目公开、公平、公正,市慈善总会和市棚户区改造投诉救助中心共同研究制订了《徐州市“棚户迁居助困”项目实施办法》,规定了棚户迁居助困的目的、资金来源、资助对象的条件、资助程序、共有产权房的管理使用转让以及相关部门在助困工作中的职责分工等。到目前为止,全市共有85个棚户迁居特困家庭领到购房慈善资助金991万元。徐州棚户区改造工作得到国务院领导的肯定,“慈济迁居”助困项目获徐州市委、市政府“振兴老工业基地创新创意奖”。
除了抓好以上品牌项目、做好正常救助工作外,为了彰显有情有义的徐州精神,展示徐州慈善之都的形象,对媒体宣传的一些慈善典型都及时予以慈善关爱救助。几年来,先后救助了“捐髓救母”少年邵帅、“拾荒老娘”于化玲、见义勇为清洁工韩佳等典型。
四、精心培育慈善队伍
慈善事业要发展,人是“第一要素”。5年来,总会十分注重慈善工作队伍的建设与培育。
1、大力弘扬先进典型群体。2008年,我市有1个企业、5名个人获“中华慈善奖”;2009年又有1 个企业、1个项目、3名个人获“中华慈善突出贡献奖”;2011年11月我市有3个企业、1个项目、5名个人获“江苏慈善奖”;同时,徐州市每年都表彰一大批慈善先进典型。通过新闻媒体、主题晚会,将他们的事迹广为宣传,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在市慈善总会组织的慈善宣传、募捐、救助活动中,创造条件让他们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使他们成为徐州慈善事业发展中特别有影响力的一支“劲旅”。
2、不断扩大慈善义工队伍。2009年6月,总会开始在全市正式组建慈善义工组织,开展慈善义工活动,得到社会各界和广大爱心市民的热烈响应,纷纷以团体或个人的名义到市慈善总会报名登记。全市先后组建了10个慈善义工团体,4个“慈善小天使”团体,登记义工1200多人。为规范慈善义工管理,总会出台了《徐州市慈善义工活动办法》,2010年9月又正式启动徐州市慈善义工认证注册工作,首批注册对象为2009年6月以来,在我会登记、一年内累计从事义工服务48小时以上者,首批注册义工616名。目前,全市共有登记义工2100多名,注册义工1050名。广大慈善义工活跃在我市福利院、敬老院、特教学校和社区、街道的各个角落,从事安老、扶幼、助残、济困等社会救助服务,参与改善社会生活的社会公共服务和公益性活动,积极投入重大灾难、事故的救援服务,成为我市慈善工作队伍中特别能战斗的一支“劲旅”。
3、创新发展慈善形象团队。从2007年8月起,我市先后在全市公开招聘4批慈善形象大使共42名。他们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参与慈善宣传、善款募集、慈善救助以及总会开展的各项重大活动,特别在善款募集工作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我们在徐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冠名组建了“慈善合唱团”,在徐州市特教中心组建了“徐州慈善轮椅乐团”。上述富有特色的慈善形象团队,成为我市慈善工作队伍中特别有感召力的一支“劲旅”。
五、注重提升慈善公信
5年来,总会在构建透明机制,打造具有较高社会公信力的慈善机构方面下了很大功夫。
1、把制度建设作为构建透明机制的基础工作来抓。2006年底总会换届之初,修改完善了《徐州市慈善总会章程》,研究制定了《资金物资管理使用办法》和《救助管理办法》。之后,根据实施救助项目需要,陆续制定了《徐州市爱心市民自愿结对资助孤儿实施办法》,《“棚户迁居助困”项目实施办法》等,使总会工作大到重要决策,小到每项工作、每个项目的具体环节都有章可循。
2、把慈善事务公开、自觉接受各种监督作为构建透明机构的重要手段来抓。2007年以来,总会每年的工作情况、捐赠名录、财务收支情况以及工作计划,每次理事会研究决定事项,每次临时应急救助支出情况,每次财务审计结果等都通过本地新闻媒体和总会自办的《徐州慈善网》及时向社会公布。同时还明确要求,总会的工作特别是善款收支情况要自觉接受审计监督、捐赠人监督、媒体监督和公众监督。从近几年的实践来看,多个监督渠道是畅通的,也是行之有效的。“公开”和“监督”对于提高慈善机构的公信力,扩大社会影响确实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3、把建设一支值得信赖的慈善工作队伍作为构建透明机制的保障措施来抓。再好的制度,再好的办法,总要靠人去执行、去运作。慈善机构的公信力和社会形象,归根结底要靠一个优秀的群体去努力创造。目前,市慈善总会常驻工作人员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退居二线和退休老同志,一部分是公开招聘选聘的年轻同志,形成以老带新,新老互补结构。这些同志综合素质比较好,特别是执行能力比较强,能办事、会办事、不出事,处处注意维护慈善机构的公众形象。
通过采取以上措施,总会的社会公信力和美誉度不断提升,即使在去年郭美美炫富被披露后,徐州的慈善公益机构没有受到负面影响,慈善公益事业仍然保持健康向上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