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充满关爱的慈善之都
——徐州市“三个不让”系列慈善救助行动纪实
徐 慈
“我认为,一个充满温情慈爱的城市,才是一个现代文明的城市;一个人人承担社会责任的城市,才是一个令人敬佩的城市。慈善事业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城市走向和谐进步的重要标志。”徐州市委书记、市慈善总会会长曹新平两年前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说的这段话,已成为全市秉承科学发展理念,大力推进慈善事业发展的真实写照。
自2006年底曹新平担任市慈善总会会长后,先后提出“不让一个孩子掉队”、“不让一个贫困学子进不了校门”,“不让一个棚户迁居特困户买不起住房”即“三个不让”的慈善工作思路和目标,这犹如“三驾马车”,猛拉徐州慈善事业快速前行,成为该市慈善事业叫得出、打得响的品牌项目。
5年来,市慈善总会共投入善款5880万元,实施“三个不让”系列慈善救助行动,使4000余名孤童得到结对关爱,3000余名残儿得到康复治疗,2000余名贫困学子喜圆大学梦,85户棚户区改造特困家庭乔迁新居。
“三个不让”系列慈善救助行动,人们着实感受到徐州慈善走创新之路,行慈善之实,收惠民之效。系列行动中的三大品牌先后受到中华慈善总会和江苏省政府、徐州市政府的表彰奖励。
最得民心的人间大爱——
“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人们不会忘记9岁的脑瘫患儿孙小坚和他的“社会父母”。三年前,在孤儿院听到小坚唱《感恩的心》的那一刻,身为慈善形象大使的仝晴辉,默默地将他拥在怀里:“孩子,从今天起,我就是你的妈妈了。” 2009年七夕节的“慈善婚礼”上,仝晴辉和郭士宇牵手迈向红地毯,陪伴他们的是11岁的“儿子”孙小坚,小坚特意为他的“社会爸爸”和“社会妈妈”画了一幅“百年好合”漫画,一家三口的幸福感染了周围所有的人。为了让孩子更多地了解外面的世界,前年暑假他们带着小坚一起去上海看世博。
与小坚一样幸运的孤残儿童还有很多。为了使全市未成年孤儿和“视同孤儿”得到经济资助和亲情关怀,2009年6月,市委书记曹新平亲自策划、倡导并身体力行的“爱心助孤”项目启动实施,每年投入善款800万元以上,一直资助这些孩子至年满18周岁。2010年“六一”前夕,全市4282名孤儿和“视同孤儿”全部得到爱心资助,他们“生活有保障、学习有帮助、精神有慰藉”,在原享受农村“小五保”或“城乡低保”待遇的基础上,又多了一道生活保障线。该项目获得江苏首届慈善奖“最具影响力慈善项目”奖。
“爱心手拉手,帮助具备康复条件的残疾儿童,从轮椅上站立起来,从病床上站立起来,在社会上站立起来”是“关爱残儿·助你成长”大型慈善系列活动的口号。市慈善总会自2007年起,累计投入善款1280万元,在全市实施“情暖孤残”、“健脑助行”、“聆聪语训”、“特才培育”、“重病救助”、“心蕊配套”和“康复基地建设”等项工程,受助残疾儿童3460多人。
受到资助的残疾孩子身躯得到康复,心灵得到抚慰,他们学有专长,成为有用之才。轰动全球的残疾人舞蹈《千手观音》的新领舞程铖,就是从徐州特教中心走出来的聋哑女孩。2008年北京残奥会上,徐州市12名乒乓选手摘得7金3银1铜,参赛、夺牌人数均居全国地级市之首;参加残奥会开幕式演出的320名聋人演员中,就有14位徐州姑娘。
“慈善事业要发展,人是‘第一要素’。”多年来,市慈善总会精心培育三支慈善队伍,发挥其“播种机”作用,使慈善真正成为人人有责、人人关心、人人参与的事业。
2007年1月,刚兼任市慈善总会会长的曹新平就提出在全市范围内选聘“慈善形象大使”的创意。2008年1月6日,“爱的翅膀”徐州市第二届慈善晚会上,12名年轻人从市领导和市慈善总会领导手中接过聘书,成为“徐州市首批慈善形象大使”。目前,这一队伍已扩大到42人。他们积极参与慈善宣传、善款募集、慈善救助以及总会开展的各项重大活动,唤起人们的善心,搭筑慈爱的桥梁,使全社会对慈善事业更加关注,为弱者提供生命方舟。
过去的广播电台主持,如今的慈善形象大使组长郭士宇,3年来主持了多项慈善义演,在宣传、劝募方面倾注了不少心血。他曾带领孤残儿童走进大自然,在晚间的谈话节目里宣传慈善知识,帮助听众解决实际问题,架起了一座听众间互动的桥梁。曾经有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双目失明,子女不在身边,通过节目求助后,不少听众自发组织看望他。“由此我认识到,慈善意识人人都有,每个人的心中都潜藏着一份爱,它需要被唤醒。我们需要一种环境去引导、烘托和激发爱。”郭士宇如是说。
2009年6月,市慈善会开始在全市正式组建慈善义工组织,先后组建了21个慈善义工团体,4个“慈善小天使”团体,登记义工2100多人。广大慈善义工活跃在我市福利院、敬老院、特教学校和社区、街道的各个角落,从事安老、扶幼、助残、济困等社会救助服务,参与改善社会生活的社会公共服务和公益性活动,积极投入重大灾难、事故的救援服务。不少单位还发挥自身优势,组建精神层面上的智力性义工团队,如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组建了英语“小蚂蚁”义工服务队、徐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组建了“慈善合唱团”,徐州市特教中心组建了“徐州慈善轮椅乐团”,这些富有特色的慈善形象团队,成为我市慈善工作队伍中特别有感召力的一支“劲旅”。
最有远见的圆梦工程——
“不让一个贫困学子进不了校园”
4年前的一个雨天,在徐州火车站,19岁的蔡理想即将踏上去南京求学的道路。前来送行的,是慈善形象大使刘亚楠。
家住铜山县大彭镇的蔡理想,因家境贫寒,手持南京财经大学录取通知书却无钱上学。作为电视主持人的刘亚楠,在一次采访中来到大彭镇,亲眼目睹了蔡理想生活的艰难,深切感受到了他的无助。之后,刘亚楠冒着高温酷暑,为贫苦学子募集学费。汗水多次湿透了衣襟,皮肤多处晒伤,但每当她募到一笔善款时,心中的甜蜜就冲淡了苦楚。
两万元,这笔善款虽然不多,却圆了这个孩子的大学梦。临行前,刘亚楠给蔡理想买了火车票,并为他准备了一些生活、学习必需品。
像蔡理想一样,很多贫困学子在慈善组织的帮助下,度过难关,享受人间温暖。
“决不让一个手捧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寒门学子,因缴不起学费而被拒之于大学校门之外。”曹书记的话语充满温情,铿锵有力。如和煦春风拂来,踊跃捐资助学热潮迅速掀起,从机关、企事业单位到各社会团体,从市政府到各县、区、乡镇,迅速传递到淮海大地。
5年来,为资助全市当年高考录取的城乡贫困家庭子女,市慈善总会共拨出善款1650万元,2400余名贫困学子顺顺当当地迈进大学校门。
正是由于这位“慈善书记”十分注重慈善文化建设和慈善理念的普及,努力抓好三大宣传载体建设,才使“三个不让”的承诺落到实处,在社会营造出良好的慈善氛围。
为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宣传优势和慈善组织的公信力优势,实行“强强联合”,市慈善总会与《徐州日报》、徐州电视台、徐州广播电台等媒体密切合作,共同开办《慈善徐州》、《爱心徐州》等专版、专题节目。从2007年开始,在每年的七、八月份,市慈善总会都与徐州报业传媒集团联合开展“爱心助学”活动,几年来共募得助学善款702万元,资助1076名寒门学子圆了大学梦。
从2007年起,每年春节前夕都由市委、市政府主办一台慈善主题晚会或晚宴,2007年为“让我们与爱同行”,2008年是“爱的翅膀”,2009年为“大爱无眠”慈善晚宴,2010年是“不让一个孩子掉队”,2011年为“爱满彭城”,今年又成功举办了“慈善之光曜彭城”慈善晚会。每次晚会都由徐州电视台三套节目和各网站全程直播,5场晚会和1场晚宴现场认捐善款总量达1.8亿元。去年1月8日,市慈善总会与《大公报》联合举办了两岸四地慈善文化论坛,邀请46位港澳台慈善家、境内外相关新闻媒体的记者与徐州本地企业家、爱心人士共商慈善交流大计,并通过了《徐州慈善宣言》。论坛在境内外产生了较大反响。
网络宣传在信息化时代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徐州市在2007年初创办了“徐州慈善网”。2010年以来,再度调整徐州慈善网的管理运作模式,并对网页重新设计,开设了慈善新闻、慈善救助、慈善义工、捐赠榜录、法规园地、说慈论善、慈善人物等10个栏目,同时在网站开通了网上捐赠和网上求助。打开徐州慈善网,基本做到慈善信息提供即时,上网捐赠快捷方便,在线救助反应快速,社会影响传播广泛。
最具创新的善行义举——
“不让一个棚户迁居特困户买不起住房”
“冬天戴着棉帽捂上耳朵睡,雨天穿着雨衣睡,早上厕所排长队”,曾是棚户区中特困家庭生存环境的真实写照。
2009年春节前夕,曹新平亲自查看棚户区拆迁现场,倾听群众意见。他得知有些群众家庭条件十分困难,拆迁的房子面积小、地段差,用获得的拆迁补偿金买不起经济适用房或安置房。作为市慈善总会会长的曹新平,设身处地为特困拆迁户着想,经过反复思考,终于策划设计出“棚户迁居助困”项目,决定利用慈善的力量,来救助这些特困家庭。
市慈善总会于2010年设立额度为2250万元的首笔“棚户迁居助困基金”,为市区棚户区改造中没有购房能力的低保、特困户提供购房资助。房产使用权归迁居户所有,而产权则由迁居户与市慈善总会共有,待受助家庭经济状况好转后,再以原资助金额买回所居房产中市慈善总会拥有的产权部分,真正实现“居者有其屋”。
“棚户迁居助困”项目如同一颗种子,在市委书记曹新平的精心播种下,在慈善总会的灌溉中,把“以人为本,扶危济困”的慈善宗旨带到了这些人的身边,为他们带去最贴心的实惠和最温暖的关怀。
柳跃,一个看似年富力强的中年男人,由于患有间歇性精神分裂症,丧失劳动能力,常年吃药治病。没有条件成家,与75岁的老母相依为命,娘俩住在一间只有8平方米的小屋内。老母亲退休后患上了老年病,母子二人不仅生活艰难,还时常拿不起买药的钱。 “棚户迁居助困”改变了这个家庭的生活。柳跃说,很感谢政府,感激慈善总会,使得母亲在有生之年能住上56平方米的新房子。
截至2011年12月下旬,全市85个棚户迁居特困家庭,在“棚户迁居助困”项目帮扶下,全部获得购房资助款共991万元,解决了他们的“所急、所盼”, “彭城寒士俱欢颜”,徐州街巷传佳话。
为了给“三个不让”提供资金保障,2006年底,市慈善总会换届之始,曹新平就定下了“从2007年起,三年内募款过亿元”的工作目标,后来又分别提出用四年、五年的时间实现善款存量和救助支出过亿的目标。5年来的实际运作结果,目标均已提前半年实现。
为了推动慈善事业可持续发展,积累一定数量的慈善资金十分重要。市慈善总会在确保完成当年救助计划的前提下,将捐赠余款转为慈善基金积累,同时做好资金增值保值工作,通过“零风险”运作,结存基金年可增值800万元,至 2011年底,善款结存量已达1.35亿元。
随着慈善基金总额的增加,慈善总会对慈善救助的资金投入不断增大。2007年,共投入善款786.86万元,实施救助项目10个;2008年,投入救助善款突破1000万元,救助项目增加到19个;2009年,救助支出增加到1700.2万元,实施救助项目17个;2010年救助支出1987.68万元,实施救助项目16个;2011年救助支出突破2000万元,实施救助项目16个。5年来,包括向汶川、玉树地震灾区和台湾台风灾区捐款3751万元在内,慈善总会累计支出善款11259.25万元,提前实现了救助善款支出过亿的目标。
如今,“三个不让”在徐州已成为社会需要、百姓称道的民生工程,成为社会文明进步、城市走向和谐的重要内涵。“三个不让”使这个古老而又充满现代化都市气息的城市,充满温情,充满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