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慈善总会实施“慈济迁居”项目纪实
宋 新 徐 慈
三年来,在徐州市委书记、市慈善总会会长曹新平的策划、推动下,“慈济迁居”项目为徐州市棚户区改造中没有购房能力的低保、特困拆迁户及边缘家庭提供购房资助。截至目前,已累计投入购房资助款1764万元,帮助133户特困家庭买上新房,大庇彭城寒士俱欢颜。
心系民生 首创救助新模式
住房问题,是重要的民生问题。如何改善困难群众的居住条件,更是徐州市委、市政府始终牵挂并着力解决的一道难题。
2009年春节前夕,曹新平亲自查看棚户区改造拆迁现场,倾听群众意见。当得知少数群众家庭条件十分困难,而拆迁的房屋面积小、地段差,按照补偿标准无法获得足够的补偿金来购买经济适用房或安置房时,他设身处地地为特困拆迁户着想,提出了“不让一个棚户迁居特困户买不起住房”的工作目标,并亲自策划设计了“慈济迁居”项目,决定利用慈善的力量,来救助需要帮助的特困家庭。
调研、筹备、协调……经各有关部门共同努力,最终,“慈济迁居”实现“徐州突破”,确定通过在市慈善总会设立“棚户迁居助困基金”,为市区棚户区改造中的特困迁居户提供购房资助。房产使用权归迁居户所有,产权由迁居户与市慈善总会共有,待受助家庭经济状况好转后,可以以原资助金额买回所居房产中市慈善总会拥有的那部分产权。
“徐州模式”彻底解决了棚户迁居特困户的大急大难,真正实现“居者有其屋”,这一极具创新意义的民心工程在全国也属首开先河,被国家级、省级媒体多次报道。而该项目也于2011年2月,被市委、市政府授予“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创新实践奖”特等奖。
“慈济迁居” 上下求索尽心力
三年来,“慈济迁居”项目沿着适合徐州自身发展的路线阔步前行。回眸过去,设立棚户迁居助困基金,出台《棚户迁居助困办法》,先后实施的4批救助,发放房产证、土地证……“慈济迁居”项目在各方努力下维民利、惠民生,一步一步走得铿锵有力。
2009年,曹新平书记提出“慈济迁居”的整体思路后,为运作好这一项目,徐州市慈善总会立即开始了广泛的调研、筹备工作,先后多次召开项目合作单位协调会、棚户拆迁困难群众座谈会。最终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由市拆迁办、市房管局、市民政局、市慈善总会共同参与,在市棚改办设立棚户区改造投诉救助中心,鉴别棚改过程中需要慈善救助的对象;由市财政、各主城区区政府、棚户区改造建设单位(企业)和市慈善总会等共同出资,设立“棚改迁居助困基金”,定向救助棚户区改造中特别困难的家庭。
《徐州市慈善总会“棚户迁居助困”实施办法》明确规定了资助家庭的条件,即本市主城区范围内同时具备以下3项条件者:被拆迁户拆迁补偿额不足8万元;被拆迁户只有一处现居住的被拆迁房产;家庭收入特别低,生活特别困难,对提供的最低价位定销安置房无经济能力购买、也无其他途径解决购房资金缺口的。为充分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真正使“慈济迁居”项目惠民利民、改善民生,《办法》还对棚户迁居助困基金申请审批程序,房产的使用、管理、产权转让,以及相关部门的职责进行了具体分工,使“慈济迁居”得以规范顺利实施。
2010年初,首批1500万元基金到账,其中:市财政专项拨款500万元,市慈善总会投入善款400万元,徐州市新盛建设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定向捐款600万元。各区配套资金按辖区内购房资助总额的三分之一即时到账。
万事俱备,东风起。2010年3月,市慈善总会与第一批“慈济迁居”家庭签订了资助购房协议,鼓楼区陈桂云等4户棚改迁居特困家庭获得资助金24.2823万元(含鼓楼区政府配套8.0941万元)。2010年10月份,市慈善总会与市棚改救助投诉中心,鼓楼区、云龙区、泉山区棚改办及各相关街道办事处等密切协作,积极开展第二批“慈济迁居”工作,通过审核资助申请、家庭状况核查、资助公示、拆迁协议签订、选房、资助金额核算等各项工作,确定鼓楼区徐传营等29户、云龙区邢印堂等20户、泉山区3户,共52户特困家庭为第二批“慈济迁居”对象,资助总金额达576多万元(含各区政府按三分之一比例配套资金)。2011年10月,市慈善总会又投入390多万元资助了29个棚户迁居特困家庭。今年10月,投入772万元与48个拆迁特困家庭签订了资助协议。三年来,已有133户棚户迁居特困户在“慈济迁居”的资助下买上住房,资助总金额达1764万元。
10月25日,经过多方努力,缪厚海等三户棚户迁居特困户拿到了房产证、土地证。在此之前,我市从来没有过个人和某个组织共同拥有房屋产权的情况,而第一批房产证、土地证的发放,让受到资助的棚户迁居特困户吃了定心丸,他们和慈善总会共同成为法律意义上的房产拥有者。
惠及民生、造福百姓,“慈济迁居”这一爱心工程解决了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和各有关部门、各有关方面全力以赴维民利,千方百计促和谐密不可分。该项目前期工作主要依靠市棚改办牵头办理,需要各区棚改办做好受助对象的受理和初审工作,还需要市民政局、市总工会分别做好“低保户”、“低保边缘户”和“特困职工户”、“特困职工边缘户”的认定工作;后期工作则需要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市国土资源局做好受助对象的房、地产核实工作以及共有产权的办理工作。慈善总会则与各合作单位协调配合,各负其责,尽心尽力,优质服务,用最实际的方式帮助棚改迁居特困户,确保“棚户迁居助困”项目顺利实施。
爱满彭城 迁居“寒士”俱欢颜
安居方能乐业。“慈济迁居”项目,将改善民生、维护民利、实现民愿作为各项工作的基石,让贫困迁居特困群众有着更为真切的幸福感受。
今年10月,慈善总会第4批受助迁居户资助购房签约仪式现场,一片欢声笑语。80多岁、坐着轮椅的林师傅乐呵呵地在女儿的指导下签字、按手印。老伴则有些“不满”地笑着说,“老林患糖尿病多年了,前几年又查出脑梗塞,最近并发症发作,正在住院呢,听说今天签字,激动得连针也改成下午打了。跟他说可以去办事处签,他非要过来,说是要当面感谢慈善总会的工作人员。”“本来住的公房只有20平米,破旧不堪、阴暗潮湿,父亲的腿脚又不好,吃喝拉撒全在里面,做梦都想搬新房啊。我们姐弟几个都没有正式工作,全靠打零工生活,也没办法帮助老两口,现在可好了,现在可好了……”林师傅的女儿长出了一口气。
西阁里居民孙先生在棚改前,一家3口蜗居在建筑面积只有11.37平方米的小屋里。不仅家里空间狭小、起居不便,而且小区外部环境很差,巷道狭窄、地势低洼,下水道还常被垃圾堵塞,一下雨小巷内便污水成河。“上厕所常常要排队,厕所内又脏又臭,让人难以忍受。全家人盼望着改善居住条件,但是眼看着房价越来越高,对我们这样的家庭来说,换新房,想都不敢想。”孙先生说,2011年12月,西阁里棚户区改造项目启动,自家11平米的棚户房将变成56平米的新房,这让全家兴奋不已,但是还差的15万元购房款又让全家犯了愁。正在纠结时,棚改办工作人员告诉他们,他家的情况符合“慈济迁居”项目的申请条件,并帮其提出申请,随后通过了审核、复核,获得了批准。“终于离我的住房梦不远了。”孙先生说,明后年他就能住上新房了,一想到这,晚上就高兴得睡不着。
“我家的新房接近70平方米,其中慈善总会资助了40多平米。”送水工李师傅的妻子体弱多病,不能干重活,儿子今年19岁了,还在上学,一家人就靠他爬上爬下送桶装水生活,“在棚户区住了大半辈子,没想到还能住上敞亮的楼房。”李师傅高兴地搓着双手,连声说,“太好了!”对于未来的美好生活,他满怀希望,“虽然现在经济困难,但我们已经有漂亮的新居了,等儿子工作后,一定能把慈善会拥有的产权买回来。到时候我们就真正拥有自己的房子了。”
“感觉像个梦,到现在都不敢相信这一切是真的。我离婚后独自把儿子拉扯大,想都没有想过还能住上这样漂亮的楼房,住进这干净宽敞、草绿花红的小区。”每当有人问起搬入新居后的感受,已经住进滨河花园的刘女士总会反复述说着这句话。
一个个生动的表情,一张张飞扬的笑脸,每个人都有这么多的幸福要表达,或感叹、或感激、或感慨……他们只是133户棚户特困迁居户中的一员,他们却是幸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缩影。
“慈济迁居”,让大爱洒满彭城,让“寒士”俱露欢颜。
联系人:徐州市慈善总会 周其贵
地址:徐州市泉山区泰山路东坡休闲广场六组团
联系电话:13905213141 0516-8385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