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总会赴江都慰问“拾荒老娘”
2011-01-04 浏览次数:1591

受市委书记曹新平的委托
慈善总会赴江都慰问“拾荒老娘”

慈善总会赴江都慰问“拾荒老娘”

 

慈善总会赴江都慰问“拾荒老娘”


          新年第一天,于化玲在她位于江都市芒稻河边的“蜗居”里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受市委书记、市慈善总会会长曹新平的委托,市慈善总会副会长张步耳当天赶赴江都,慰问这位普通但不平凡的“拾荒老娘”。

  “拾荒老娘”于化玲,经过本报连续报道后,曾经感动了很多读者。她骑着三轮车拾荒的身影,曾被很多读者誉为“现代版的背影”。岁末,这个身影又被网友们推荐为由新华社发起的“中国网事·感动2010”年度网络人物候选人。主办方对她的评述是:“对城市来说,她是拾荒者,活着,与尘埃为伍;对儿子来说,她是亿万中国式母亲的缩影,活着,在尘埃里挺起脊梁。”

  感动

  市慈善总会副会长张步耳

  转达市委书记的问候

  1月1日,江都市。芒稻河水静静流淌,河边一排简易房临水而建,于化玲就住在这里。原来租住了多年的简易房面临拆迁,她在2周前搬到了这里。最北面一间平房,成了她在江都的新家。面积10来个平方米,每月房租100元。 “比原来住的地方每个月要贵40块钱哪!”她有些心疼。

  张步耳转达了曹新平书记对于化玲的新年慰问:“你在外地拾荒多年,把两个儿子都供上了大学,我们都很感动。受市委书记、市慈善总会会长曹新平的委托,我们赶在元旦这天过来,是要向你以及你们一家表达新年的良好祝愿。祝愿你们全家的未来越来越好!”

  接过张步耳递上的米、面、油以及2千元钱,本来就不善言辞的于化玲,一时不知道说什么好。头发发黄、满面灰尘的她,想了好一会才开口:“感谢曹书记、感谢市慈善总会,感谢家乡人对我的关心。阳历年里,又辛苦你们那么大老远的跑来看我,真是……”于化玲被感动,但随即她又高兴起来,“我来江都收废品眼看有10个年头了,还从来没回老家过一个春节。今年,我能回家过大年了。”

  感慨

  房东给了50元

  拾荒9年花钱最多的一个春节

  面积10来个平方米的小房间内,两只凳子支起了一张床。3个液化气瓶、一个煤气灶、一个小炉子、一台12寸的小电视,让小房间更显凌乱。于化玲有些不好意思:“那些都是我收废品收来的,都不能用了,觉得扔了可惜,想修一修看还能用不。”

  房间外,风一直吹,但阳光很好。门前的洋槐树下,于化玲拿出两个凳子让大家坐下。说起过往的那些岁月,她时常沉默。

  “要说在孩子他爸爸没生病之前在上海卖菜,我家在我们村里也算是过得不错的啦。那时候,街坊邻居的,有时候还来找我借钱。孩子他爸生病后,家里的钱花完了,我四处找人借钱。最后连下葬的费用都是借的。”

  丈夫的病不仅耗尽了家里所有积蓄,还让于化玲背了一身的债。眼看着两个孩子面临失学,一时间,于化玲感到束手无策。无奈之下,她只得随老乡远赴江都,靠收破烂拾荒挣钱养家。

  自2001年至今,于化玲在江都一呆就是9年。拾荒的岁月有多苦,于化玲说的两句话让大家都沉默了,“收废品挣点钱不容易,我9年里没买过一件新衣服。去年春节,两个孩子都来到江都陪我过年,房东给了我50元钱让我买菜,这是我9年里花钱最多的一个年。”

  感怀

  20多张汇款单

  “拾荒老娘”供出两个大学生

  厚厚的一摞汇款单,有20多张,汇款金额有的是300元,有的是500元。这些都是当年于化玲给儿子冯英龙和冯款两人汇的学费和生活费。“我存够个整数就汇给孩子,几年存下来就存了这么多。”而在这300、500元汇款单的背后,是于化玲在江都的艰辛付出。     

  为了省点钱,于化玲每天4点多就起床,赶在环卫工人上街前捡破烂,往往一跑就是一整天。为了省钱,她每天都在菜场收摊后,去捡些剩菜叶子回来吃。要是当天收获不大,或者天气不好开不了工,她一天就只吃两顿。

  生活上节俭甚至苛刻,加上常年拾荒风里来雨里去,今年才46岁的于化玲看上去显得非常苍老。不过,一说起两个大学生儿子,于化玲苍老的脸上满是笑容。

  “我们家最苦的日子已经过去了,生活会越来越好。我春节前就回老家,不出来拾荒了。家里还有公公婆婆,他们年纪大了,需要我照顾。还有几亩地要种。”于化玲说。

  感染

  大儿子冯英龙:

  把母亲的故事讲给孩子听

  远远地望见一个身影向河边小跑过来,正在说话的于化玲忽地站起身说:“是款款回来了。”

  元旦放假,冯款从南通赶过来看望母亲。先是亲热地叫一声:“妈,我回来了。”然后冯款转身招呼大家。望着冯款,于化玲的眼里满是慈爱。听大家夸冯款懂事,于化玲自豪地说:“我那大儿子英龙也可孝顺了。自从我搬到这河边来住,他一天一个电话催我回老家,说我这里太冷了。”

  正是冯英龙去年把于化玲收废品的照片上传到网上,才感动了百万网友,“拾荒老娘”的身影陡然间红透了网络。于化玲至今依然记得拍照那天的事:一大早,冯英龙就要跟着拾荒的母亲出去,要跟踪拍摄母亲拾荒的一天。于化玲当时还责备他:“你拍我拾荒弄什么的,再说我一个老太太有什么拍的。”冯英龙回应说:“我要把你拾荒的生活拍下来,以后等我结婚了,等我有孩子了,我要讲给媳妇和孩子听:我妈当时就是这样供我上的学!”

  百万网友:

  中国式母亲、民族的脊梁

  上个月中旬,“中国网事·感动2010”年度网络人物评选正式启动之际,新华网发表文章称,江苏省的农村妇女于化玲,一位中国大地上随处可见的母亲。面对丈夫重病、两个孩子要上学的生活重担,她毅然把所有负荷扛在肩上,9年如一日,在异地靠拾荒挣钱。

  当儿子从难以启齿到上网“隆重推出”,当“拾荒母亲的一天”定格成“中国人的一天”,百万网友被深深感动:“任何时候,中国式母亲的质朴和坚韧都是民族的脊梁。”

  相关链接

  本报对“拾荒老娘”的

  连续报道

  2010年7月25日,《记者探访于化玲老家,公婆乡亲:这个媳妇不容易》。

  2010年7月23日,《“俺娘收废品”感动众网友》:母亲他乡收废品供他上学,他用相机记录“母亲的一天”, 邳州小伙冯英龙的一个帖子4个月点击量近30万。

  2010年7月24日,《本报记者昨日连线“拾荒老娘”于化玲:再收三年供小儿子上完大学》。

  2010年7月30日,《“爱心助学”资助冯款三年学费,“拾荒老娘”有望提前回乡》。

  2010年8月18日,《“拾荒老娘”回家了,“爱心助学”解决了冯款3年的学费 于化玲说:“我不用那么拼命了!”》。

  2010年8月25日,《小儿子领到5000元助学金,“拾荒老娘”:担子一下子轻多了》。

  2010年12月17日,《“中国网事·感动2010”年度网络人物评选开始,“拾荒老娘”于化玲入围》、《她的故事上<读者>,她说年后不出去了,在家种地种树》。

  2010年12月31日,《央视记者采访“拾荒老娘”,近期将在一套节目<身边的感动>栏目播出》。

       文字采写:《彭城晚报》记者  周爱田

关闭本页
关于我们 总会简介 总会领导 表格文件 组织机构 慈善新闻 总会动态 通知公告 慈善聚焦 周行一善 信息公开 资金捐赠信息 资金支出信息 单位捐赠记录 线上捐赠信息 慈善文化 说慈论善 慈善故事 捐赠账号 开户单位: 徐州市慈善总会 捐赠账号: 487158206646 开户银行: 中行解放南路支行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

Copyright (C) 2024 徐州市慈善总会 徐州市泰山路东坡休闲广场6组团 邮政编码:221008

捐赠热线:0516-83855111 救助热线:0516-83855185 技术支持:铭宏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