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都记者以自己的身份实测水滴筹、爱心筹、轻松筹三大筹款平台,发现用虚假诊断证明及住院证明,即可轻松通过三家平台的身份证明审核、医疗证明审核,对外发起筹款求助。为测试项目完成后能否提现,南都记者将项目链接转发给了几位同事,同事们分别进行了小额捐助。此后,南都记者在三家平台上均提现成功。
最近备受关注的王凤雅事件中,最终的事实证明王凤雅一家并没有如一些网络质疑的那样“募得15万元款项,且善款花在了王凤雅兄弟的治疗上”。部分公众不负责任的质疑,反向刺激了更多人对王凤雅一家的同情。越来越多人表示,假如没有水滴筹、爱心筹、轻松筹等筹款平台,这些在医疗保障覆盖之外的贫困人群将更加悲惨。因此,南都记者在这个时候来质疑筹款平台,难免会造成不解乃至质疑。
然而,南都针对筹款平台的报道并非故意挑刺,相反,在这个时候抛出对平台漏洞的报道,是为了展示目前“个人求助-网络筹款”领域所呈现的种种尴尬。事实上,2016年底闹得沸沸扬扬的“罗尔事件”就曾暴露了类似问题,即个人求助缺乏真正的规范性流程、政策和指导。其中的主要背景在于,2016年9月1日开始实施的《慈善法》将个人求助踢出了“慈善的范畴”,这样一来,如果个人在求助中存在提供虚假信息,涉嫌违法,那么将由公安部门而不是民政部门追责。
上述规定倒是给慈善监管带来了不少方便,但是,坊间对“个人求助-网络筹款”行为的看法一直处于慈善的范畴。当这一块出现问题时,总体形象受到伤害的恰恰就是慈善本身。所以,不管主导《慈善法》实施的民政部门愿不愿意承认,下一步需要考虑如何与其他有关部门一起,共同引导和监管通过网络筹款平台进行的个人求助行为逐步规范、合法。
宏观监管上的空白,对几大网络求助平台有着实际上的好处。监管阻力小,这些平台可以发展得更快。更重要的是,审核工作并不产生利润,对于企业发展来说,更多是一种成本负担,尽可能在审核层面花少的钱是符合平台利益的。但对平台有利,却未必于公共利益有利,相反监管缺乏长远考虑可能伤害到慈善本身,在这样的背景下,南都指出了这些平台存在十分低级的漏洞,通过媒体监督的方式呈现问题,这是颇为必要的。
无论是愤怒的质疑者过去在部分个案中痛斥筹款者违反规定,还是南都记者此次所揭示的平台问题,都可从中得出一个结论:监管是有成本的。公益慈善领域对筹款平台的美誉度颇高,就像许多网友所秉持的朴素观点那样,这些平台的确帮助了许多曾经不敢奢望被人帮助的人。问题在于,平台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都或多或少没有尽到严格核查的义务,而如果要加大监管或者规范流程,直接的后果就是会限制行业发展。平台必须拿出更多资金、精力去做好合规、内部监管,最终可能影响许多需要帮助之人的求助。
在此次测试中,南都记者使用的是从市场上购买的虚假三甲医院的医疗证明。医疗证明造假市场一直存在,假如要求平台承担扫除医疗证明书造假市场的任务,恐怕并不现实。因此,在综合考虑求助者、平台和监管者的处境之后,南都记者提出的整改建议当然是十分必要的。后续监管部门如何弹性处置这些行为,将备受考验。公众必须意识到,同情的背后应该是理性的监督,而监督本身是有成本的。这些网络平台几乎都会提取一定的管理费,这实际上就是服务和监管的成本。
慈善是有成本的,现代慈善更是一门专业领域。只有保证其足够的运营成本,才能要求其足够的运营效率,最终才能形成慈善组织平台的高度权威。
来源:南方都市报